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 正文

分藏两岸四地五馆 郑公大墓文物守护千年前的辉煌记忆

2023-08-26 07:13:36大河网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100年前,在河南新郑南门外的李家楼一带,一位名叫李锐的乡绅,在自家菜园里凿井灌溉时意外发现了一座大墓并挖出了不少青铜器等宝物。


(资料图片)

为何说“先有郑公大墓,后有河南博物院”?

郑公大墓102件青铜重器重见天日,举世震惊,人们熟悉的“莲鹤方壶姊妹花”就在其中。

当时驻扎在郑州的北洋陆军第十四师师长靳云鹗巡防到了新郑,听闻此事,接管了大墓的发掘工作,几近完整地保存了这批文物,使其摆脱了因盗墓倒卖而分崩离析的命运。在40多天的发掘过后,大墓出土了大型青铜礼乐器百余件及陶瓷器、玉器、骨器等。经研究认定,这些文物是春秋时期郑国国公大墓的陪葬品,两千多年前郑国故地的神秘面纱由此揭开。

8月25日上午,在莲鹤方壶出土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重新为与会嘉宾和专家梳理了郑公大墓文物的去处——

1923年9月至10月,靳云鹗将所挖掘的文物分两批悉数上交给河南古物保存所保管。

1927年,在时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冯玉祥将军的关怀下,河南博物馆筹备委员会成立。

1930年,这批新郑出土的青铜器成为河南博物馆的首批收藏,自此开启了河南文物事业的先路。

“可以说,河南博物院的前身河南博物馆,正是为了妥善收藏保护这批文物以及随后的辉县琉璃阁甲乙墓、安阳殷墟文物而成立的。这批文物中的代表莲鹤方壶,也作为我们的镇院之宝,为河南博物院、为新郑、为河南带来了无上的美誉和荣光。”马萧林感慨地说。

莲鹤方壶是东周时代风貌的“物化”反映

莲鹤方壶展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清新自由、生动活泼的意境:器形由厚重变得轻灵,造型由威严变得奇巧,手法由神秘而趋向写实,装饰纹样也变得更接近于生活,一扫前代青铜器庄严肃穆的装饰风格,成为活跃升腾的崭新精神力量的形象体现,可谓青铜时代造型艺术的巅峰之作。所以,郭沫若先生称莲鹤方壶“乃时代精神之象征”。

据了解,100年来,为了守护包括莲鹤方壶在内的这批珍贵文物,河南省文博界的工作者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1937年,国难当头,为了保护文物免遭日寇劫掠,河南博物馆开始为文物迁移做准备。经河南省政府同意,郑公大墓出土文物与辉县琉璃阁、安阳殷墟等出土文物一同被装在68个木箱中,开始了艰辛的迁徙之路。几经辗转,这批文物于1949年被迫分离,部分被运至台北,现藏于台北历史博物馆。河南博物馆南迁的馆藏文物历经传奇般的颠沛流离,从此离散海峡两岸。

1950年8月,河南省文物保管委员会代表会同中央文化部代表共赴重庆,接收河南博物馆存渝文物。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文物,文化部挑取其中新郑、辉县两地出土的青铜器51件调拨至北京,其中新郑郑公大墓出土的文物有23件,分别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余下文物运回河南博物馆。

1996年,又交拨给深圳博物馆三件郑公大墓出土文物。自此,郑公大墓这批文物被分藏在海峡两岸四城五家博物馆中,茕茕孑立守护着千年前的辉煌记忆,传递着那个时代发出的信息。

“新郑彝器”标志着中国青铜时代一个新风格的开端

分离70余年,在郑公大墓发掘100年之际,北京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深圳博物馆三家收藏有郑公大墓文物的博物馆的领导和专家一起回到了新郑李家楼,“以物为媒”,积极寻求在研究、展示、传播等方面合作的契合点,让离散的文物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信物”,共同传承中华文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展现出更大的作为。

另一件莲鹤方壶收藏在故宫博物院青铜馆,故宫博物院器物部原主任丁孟对它的评价更是一针见血:“如果我们故宫博物院没有能够收藏到像莲鹤方壶这样的明星绝品以及其他郑公大墓青铜器,那么故宫博物院青铜器收藏在中国博物馆中的地位可能就要重新评价了。”

丁孟说,莲鹤方壶作为故宫博物院的国宝级文物,曾长期在故宫青铜器展厅中展出,它标志了中国青铜时代一个新风格的开端。以莲鹤方壶为代表的“新郑彝器”,使人们在展览中看到了中国青铜艺术如何进入当时的新潮流,并在列国兴起很快传遍各地,后来又成为战国时期绚丽多彩的艺术高峰的先导。

标签: